心身疾病是受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的影響,產生軀體癥狀為主的疾病。
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產生,加重以及延遲痊愈時間上的密切關系。心理因素干擾了對軀體疾病的治療。與應激有關的心理因素促發或加重軀體疾病癥狀。心理因素對患者的健康構成了額外的危險。
不良事件→產生不良認知→產生不良情緒→誘發腦神經遞質釋放紊亂,紊亂的神經遞質即成為致病因子。
長期壓抑、郁悶、煩躁、過度疲勞、緊張等不良情緒刺激會使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產生致病因子。
兩種致病因子致使身體組織、器官發生病變。這就是心身疾病。這種疾病各種各樣,遍布臨床各個科室。大多數各種疑難病癥就是這一類疾病。一般情況下根據既往疾病史,家族遺傳病史,哪里是薄弱環節就在那里產生心身發病。。
一般來說,神經細胞通過神經沖動、神經網絡的傳導來傳遞信息。而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釋放進入血液,由血流帶到達靶細胞來傳遞信息。神經系統反應,一般非常迅速,定位明確而局限,后作用很短。而內分泌系統反應比較緩慢、廣泛。后作用較長,而且內分泌,即使沒有神經支支配,應可以維持正常功能
有很多現象又說明了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之間還存在密切的聯系。神經系統的許多刺激能引起內分泌分泌功能的改變。
綜上所述神經遞質與內分泌產生的各類激素是對機體各類組織、器官和系統的生理活動起著信使作用。
如果信使發生錯誤,與之對應的組織、器官和系統功能發生錯誤,功能紊亂,最終導致疾病的產生。
心身疾病已是人類最大的殺手。他的總死亡率遠遠大于自然災害、戰爭。
機體各組織、器官、系統的生理活動是相互協調、相互制約的,使機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,這樣才能有效地適應機體內外的各種變化,保持機體的生存和功能的完整。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是實現這種協調與制約的兩大調節系統。
由于現代醫學快速的發展,神經內分泌學的出現,為心身疾病的產生、發展生理病理過程,預防及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。認知行為治療、醫用電子應用、能量醫學、運動醫學等學科的發展,為這類病的治療提供科學依據,技術方法。